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企业绿色转型路径研究_企业动态_开云下载安全软件_开云下载安全版
欢迎来到~开云下载安全软件_开云下载安全版
开云下载安全

企业动态

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企业绿色转型路径研究

时间:   来源: 开云下载安全   浏览量: 138 次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企业绿色转型已成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基于动态能力视角,在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单案例纵向研究方法,通过跟踪案例企业的动态演化过程,探讨企业绿色转型过程及动态能力的演化路径。根据结果得出:企业绿色转型的动态能力形成过程是“从绿色感知能力到绿色获取能力再到绿色转型能力”的动态演化过程;企业绿色转型的驱动因素既有外部环境变化因素,也有内部科学技术创新和克服阻力等因素;企业绿色转型过程在战略模式上的变革大多数表现在决策模式、生产模式和业务模式等3个方面。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启示,为传统企业实施绿色转型提供一定参考。

  当前,积极应对气候问题,推进绿色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共识。 世界各国纷纷提出“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中国于2020年正式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企业须积极顺应变革潮流,加快绿色转型发展。 对于传统企业,其要实现绿色转型,需要对原有的战略决策和营运模式进行重大变革,转型过程相对复杂。 当前,绿色转型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需要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的能力体系,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然较为匮乏。 本文基于动态能力视角,通过案例研究,探讨企业绿色转型路径,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有关企业转型的课题已在学术界得到普遍探讨。而对公司绿色转型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视角下界定各有不同。例如,Poon从企业产品的视角,认为企业绿色转型是指企业从生产低级劳动力产品向生产具有高的附加价值的技术产品成功转型的过程。Shi和Li从公司制作过程的视角,认为企业绿色转型是指企业通过环境规制、创新投资等方式,将实际技术进行绿色升级进而优化生产制造的过程。刘纯彬和张晨从企业经营模式的视角,指出企业绿色转型是指在当前的社会背景和资源环境背景下,企业以低碳循环理念为指导,通过转变经营模式、业务结构等方式,实现绿色运营和绿色重构,进而从传统生产模式转化为新型低碳绿色清洁生产模式的过程。王一鸣从资源环境的视角,指出企业绿色转型是指企业将高消耗、高排放和损害环境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利用高效、污染治理水平较高的发展模式。综合相关研究,企业绿色转型一般可理解为: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经营方式转变、产品升级等手段,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形成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发展模式。

  有关企业绿色转型,现有研究大多分布在于绿色转型动因、绿色转型能力等维度。首先是绿色转型动因,现有研究一般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展开讨论,研究视角最重要的包含识别全部因素的系统性研究和着重关注单个因素或多个因素的实证研究。姜雨峰和田虹基于系统性研究,提出企业绿色转型的外因主要在于外部市场压力和制度环境,具体包括政府环境规制、消费者需求和行业竞争对手挑战等。在此基础上,汪清琳采用推—拉—锚定力模型,进一步识别出了影响企业绿色转型的推力变量、拉力变量和锚定力变量,最重要的包含环境规制、市场压力、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转型成本、转型经验等。Zhu等着重关注了制度外因,通过对396家企业的实证研究,证实了压力对企业绿色转型具有积极的推动效果。Zhu和Geng聚焦消费者需求因素,通过对299家传统重污染企业的调研,发现能够感知到消费的人压力的企业更愿意积极开展绿色转型实践。其次是绿色转型能力,现有研究对其内涵及构成等方面做了较多探讨。杨崇尚认为,企业绿色转型能力是一种系统能力,主要由战略制定能力、战略实施能力、战略效益能力等3个层面的能力构成。杨涛和薛松认为,企业绿色转型能力的形成与技术、制度紧密关联,而市场调查与研究能力和财务能力则是企业绿色转型的内生性驱动因素。孙凌宇指出,企业绿色转型能力的形成和持续优化是资源型企业转型成长的主要驱动力。综上所述,关于企业绿色转型的探讨,现有研究多偏重从前期动因及能力角度展开,鲜有研究从动态能力视角探讨企业绿色转型的过程和路径机理,本研究可对相关理论形成很好的补充。

  企业动态能力是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主要的因素,也是公司实现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关于企业动态能力的概念,现有研究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界定。Winter从公司运营的维度,认为企业动态能力就是公司运营能力。Teece等从企业组织和企业战略的维度,认为企业动态能力是在企业运营能力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其中,企业战略是企业长期的组织行为,动态能力是企业中期的组织行为,商业模式则是企业短期的组织行为。有关动态能力的构建一直是动态能力研究的热点。主流观点一般从组织层面探讨企业动态能力的构成,认为企业动态要包括感知新机会和新威胁、抓住新机会获得新能力、转变组织经营模式或重新调整战略等3个维度的能力。此外,还有研究不仅考虑了抽象的企业组织维度,也从具象的企业管理过程维度来探讨企业动态能力的构成。近年来,随着绿色低碳发展慢慢的受到关注,有关动态能力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也慢慢的变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成春探讨了企业动态能力如何通过关系学习能力提升公司绿色创新绩效。潘楚林从企业资源基础的视角,通过问卷调研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了企业动态能力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曹翠珍和赵国浩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资源型企业的绿色创新是通过绿色动态能力实现的。综上,目前有关动态能力与企业绿色转型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探讨相关影响作用的层面,对于如何构建动态能力以实现企业绿色转型的机理研究还较为不足,因此本研究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本文属于探索性研究,适合采用单案例纵向研究方法。这种办法能够有效回答和解决“如何做”这一类型问题。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是通过跟踪案例企业的动态演化过程,回答和解决“如何构建企业绿色转型的动态能力”这一问题。

  本文选择上海建工集团作为研究案例。上海建工集团是上海国资中较早实现整体上市的企业。自成立以来,其从始至终坚持创新发展理念,顺应建筑行业绿色化和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势,致力于探索智慧建设和绿色发展新模式,以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集团成功打造了上海中心大厦、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科技示范楼等多个绿色建筑典范,并在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中排名第321位、2022年《工程新闻记录(ENR)》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中排名第7位。综上可知,上海建工集团是国内建筑行业的典型性企业代表,也是成功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典型企业,通过对其绿色转型路径的研究,可有效归纳出对大多数公司进行绿色转型时都普遍适用的规律性结论,因此,符合案例研究的典型性和普适性要求。

  案例研究中的数据采集运用了多种渠道,最重要的包含:①通过企业实地调研,以及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负责企业上下游客户的市场专员、相关专家等进行访谈与交流,获取一手资料和数据。②通过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及相关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来积累资料。③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源、新闻媒体报道、网络信息等方式搜集整理二手资料。对所获取的3个维度的数据信息进行反复验证比较,最终得到真实有效的资料,以提高案例研究的可信度。

  本文基于主流的动态能力理论,从组织行为视角分析上海建工集团的绿色转型过程。其中,动态要包括感知能力、获取能力和转型能力等3个维度。企业通过建立绿色感知能力适应外部环境变化,通过形成绿色获取能力加强科技赋能,通过构建绿色转型能力在决策模式、生产模式和业务模式等多方面成功实现绿色转型。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上海建工集团前身为创立于1953年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建筑工程局,1994年整体改制为以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为资产母公司的集团型企业。1998年发起设立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10年和2011年,经过两次重大重组,上海建工集团完成整体上市。集团业务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150多座城市,并在海外42个国家或地区承建项目,成功建造完成了上海中心大厦、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上海迪士尼乐园、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昆山中环线、北京国家大剧院、广州新电视塔、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旅检大楼等一系列知名工程。集团拥有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建)、2个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2个国家博士后工作站、8个国家认证实验室和检测机构。

  上海建工集团的绿色转型过程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创新引领阶段(2010—2016年)。集团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兴企战略,着力创新建筑材料和建筑装备,树立行业标杆,在绿色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方面打响了品牌知名度。作为集团子公司的上海建工材料工程有限公司,在2010年即被评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相关工程多次荣获上海市建设工程“白玉兰”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詹天佑奖等奖项。第二阶段为清洁生产阶段(2016—2018年)。集团通过实施环保改造项目,逐步构建起噪声、扬尘、废水三位一体的环境管理体系,实现清洁生产。2016年,上海建工材料工程有限公司建成第一个废弃混凝土处置基地,是当时上海实际产能顶级规模的处置场所。第三阶段为绿色智能阶段(2018—2021年)。集团通过加大对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投入和研发,提升服务上海建工全产业链的智能能力。近年来,上海建工集团搭建了信息化生产管理平台,并开发出基于BIM的协同管理系统,智能管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企业绿色感知要体现了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用以预防一些未知的风险。企业绿色转型主要与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引发的环境需求、政策环境、产业生态及技术创新环境等的变化有关。企业为适应这些外部环境变化,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组织与管理模式。

  3.2.1 环境需求。当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已变成全球各国的重要战略。建筑领域作为碳排放来源的一大重点领域,快速推进其节能减排已成为迫切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政策环境、建筑行业环境和技术创新发展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国内建筑行业来说,更需要加快节约能源改造,推广零碳建筑,尤其要着重关注低碳建筑材料研发等。近年来,上海建工集团深刻认识到低碳环保的重要性,不断加大环保投入,特别是在建筑材料上着力实现创新突破。

  3.2.2 政策环境变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则进一步强调着力推动绿色发展。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关于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推动绿色发展。政策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绿色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上海建工集团正是在国家政策环境的影响下,加快了自身的绿色转型进程。

  3.2.3 行业环境变化。在国家绿色发展的策略的大背景下,绿色建造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内涵也在不断丰富,绿色建筑、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设备、绿色材料、绿色技术、绿色运维、绿色产业等议题均被广泛讨论和积极地推进。绿色化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赋能下,已逐步成为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最佳路径。近年来,上海建工集团及时认知到“低碳节能建筑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绿色建造领域积极探索,打造工程建筑行业绿色建造的“上海建工样本”,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上海中心大厦、G60科创走廊长三角路演中心、南京海玥名都等项目均融合了低碳节能的建造理念。

  3.2.4 技术创新发展。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作为传统的高耗能产业,建筑业要想实现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关键需要创新引领。近年来,上海建工集团明确意识到“低碳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建筑类企业低碳转型发展的核心支撑”,在“十三五”初期即确立了“全产业链协同联动,向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转型”的发展的策略,积极探索和践行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目前已具备建筑全生命周期及全产业链碳减排的实施路径。在技术创新发展上,上海建工集团主要聚焦绿色建材和绿色建造,在矿采开发技术、建筑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基于机器人技术的特种钢结构加工等方面做了创新突破。

  企业绿色获取能力是指企业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进行一系列创新与转变的能力,如进行技术创新与应用、转变商业运营模式等。整体看来,公司实现绿色转型的过程如图2所示,最重要的包含5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决策理念从原来的经验式转变为关注绿色发展的绿色创新式;二是产品和服务从以传统产品和服务为主转变为持续不断的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三是关注技术创新信息的角度从主要以传统技术创新信息为主转变为更多关注绿色技术创新信息;四是开展绿色研发技术、生产或应用的成本逐渐从原来的高成本转变为以新技术为支撑的优化成本;五是商品市场策略从原来的主要关注现有市场转变为努力开拓新的绿色产品市场。

  企业绿色获取能力的建立需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撑,同时企业绿色转型过程本身会面临诸如理念转变、成本增加等方面的挑战,即企业绿色获取能力的建立需要克服相关内部阻力。

  ①克服内部阻力。企业绿色转型获取能力在形成过程中所遇到的内部阻力主要源于,企业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绿色转型过程中对决策理念的转变有一定的抗拒心理,要改变原有的生产或运营模式要经历复杂的心理认知转变,而且绿色转型本身通常伴随附加成本的产生,对企业管理的人而言是一种较大的挑战。此外,企业员工缺乏绿色转型的相关经验也是阻力之一。上海建工集团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同样遇到了管理理念的转变阻力、创新思维的更新阻力以及员工的适应性阻力等情况。而其中最大的阻力直观表现为,企业用以绿色技术创新研发的科技支出持续不断的增加,但短时间内其未能带来经济效益。这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使得部分企业管理决策者和员工产生了一定的抗拒心理。例如,上海建工集团2020年企业研发费用为81.14亿元,同比增长达30.46%,但是从财务报表的其他项目来看,科研支出并未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迅速提高。

  ②科技创新驱动。早在“十三五”初期,上海建工集团就在推进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做了探索和实践,提出未来将以提效降耗为目标导向,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为此,上海建工集团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坚持将技术创新与行业应用相结合,形成企业转型的内驱力。一方面,通过绿色技术创新赋能传统业务。大多分布在在绿色建材和绿色建造环节,具体包括国家级矿采开发技术、建筑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基于机器人技术的特种钢结构加工的设备工艺等。例如,采用国家级矿山开采技术,与传统开发相比,单位产品减碳率为54.25%;创新采用机器人技术,使相关建造技术降低了20%左右的碳排放。另一方面,利用绿色核心技术赋能新兴业务。最重要的包含集团的六大新兴业务板块,即生态环境、水利水务、城市更新、工业化建造、建筑服务业和新基建等。例如,通过郊野公园综合营建技术创新,实现固碳释氧,助力构建城市碳汇系统;污染场地的修复技术创新,使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在绿色感知能力和绿色获取能力建立的基础上,企业绿色转型能力的形成即体现为企业通过实施一系列战略更新,成功实现绿色转型目标。企业战略模式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发生的变革大多数表现在3个方面,如图3所示。在决策模式方面,随国家鼓励低碳发展,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等有关政策的引导,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识。企业以往的以流程为中心的依靠经验做决策的模式显然无法适应时代环境,须转型为依靠技术方法做出更贴合绿色发展核心理念的精准决策模式。在生产模式方面,企业以往的以传统产品为主的传统型生产流程既不足以满足企业自身的绿色化发展需求,也不足以满足客户的多元化绿色需求,需要转型为以绿色产品为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实现用户多元化需求的生产模式。在业务模式方面,企业以往的传统型业务模式,特别是高碳排放的业务模式无法适应绿色发展要求,需要进行缩减,相应的具备绿色低碳特点的新兴业务模式明显增加。综上,企业绿色转型能力的形成主要涉及绿色决策转型能力、绿色生产转型能力和绿色业务转型能力等3个方面。

  3.4.1 绿色决策转型能力。为顺应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为核心做出更为精准的决策,上海建工集团在绿色转型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深刻理解“绿色”的内涵,准确把握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上海建工集团高层领导充分认识到实施绿色转型对企业和社会的重要性,并提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每个企业的使命和担当”等观点。②分析在当前背景下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厘清企业绿色转型的实际需求和核心任务。上海建工集团通过开展相关分析研究,认识到推进绿色建造是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对建筑行业提出的必然要求,其为建筑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同时,全面推进绿色建造在技术支撑、运营模式等方面也面临许多挑战。因此,不断研发新技术、培育新业态、探索新模式,推进企业绿色建造技术的精益化、数字化、专业化和智能化,是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任务。③密切跟踪国内外服务于绿色精准决策的支撑技术的发展现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创新技术手段,提高绿色精准决策的效率。近年来,上海建工集团依托众多研发平台,通过持续跟踪国际前沿,开展技术攻关,已建立起多元化的数据和智能决策系统,如研发了融合2D影像和3D云数据的建模技术、开发了“互联网+移位远程智能监控评估平台”等。

  3.4.2 绿色生产转型能力。为实现从传统生产模式转型为绿色生产模式,一方面,上海建工集团针对企业生产流程进行深度分析,梳理当前流程中不符合绿色生产的环节,对生产流程进行适当的删减和改造,实现生产流程的重构。同时,基于绿色生产技术发展现状,通过技术创新,增设相关绿色生产环节或新建绿色生产线。例如,在预制混凝土生产方面,引入智能化新技术,构建了智能流线化的绿色生产线,极大提高了工效,降低了碳排放;在特种钢结构加工工艺及设备方面,引入了机器人生产设备,不仅有效降低了能耗,实现节能减排,还节约了人工成本。另一方面,上海建工集团坚持服务国家战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创新绿色产品和服务,如成功打造了上海中心大厦、长三角路演中心、苏州海玥名都科技住宅、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科技示范楼等绿色建筑典范。

  3.4.3 绿色业务转型能力。为加快实现绿色转型,上海建工集团不断加强新兴业务布局,以绿色核心技术赋能新兴业务,在五大传统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产业链高端细分领域,增加了六大新兴业务。在这些业务范围内,上海建工集团不断创新绿色核心技术,既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引领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上海建工集团还注重资源整合和业务重组,以促进新兴业务的成长。例如,2021年新成立的上海建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整合了集团下属的3家土壤修复领域的企业,通过资源重整,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打造了多元业务矩阵式的生态环境全生命周期服务,为生态环境这一新兴业务领域注入更大的发展活力。

  本文基于企业动态能力视角,运用单案例纵向式的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以上海建工集团为样本,分析其从创新引领到绿色生产再到绿色智能的绿色转型过程及动态能力的演化机理,并总结相关规律,得到了以下几方面的结论。

  4.1.1 企业绿色转型的动态能力形成过程是“从绿色感知能力到绿色获取能力再到绿色转型能力”的演化过程。其中,绿色感知能力体现了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尤其是近年来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企业发展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绿色获取能力反映了企业通过创新和应用绿色低碳技术而进行一系列转变的实验能力,包括决策理念、产品和服务、技术创新信息、绿色技术成本等;绿色转型能力反映了企业为达成绿色转型目标而成功实施一系列战略变革的能力。

  4.1.2 企业绿色转型的外部驱动因素主要体现在环境需求、政策环境变化、行业环境变化和技术创新发展等4个方面。其中,环境需求和政策环境变化主要体现为企业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政策导向的变化;行业环境变化和技术创新发展主要体现为企业面临的行业环境和经营模式的变化。传统企业的绿色转型需要针对这4个方面的变化因素,感知企业发展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4.1.3 企业绿色转型的内部驱动因素主要体现在克服内部阻力和科技创新驱动两个方面。其中,克服内部阻力主要体现为企业要转变管理理念,更新创新思维,加大绿色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等;科技创新驱动主要体现为企业要加强绿色技术创新,优化绿色技术成本,开拓绿色新产品市场等。

  4.1.4 企业绿色转型过程在战略模式上发生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决策模式、生产模式和业务模式等3个方面。其中,决策模式要从经验式决策转变为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技术支撑式的精准决策;生产模式要从以传统产品为主的传统型生产流程转变为以绿色产品为主的绿色生产流程;业务模式要从包含高碳排放的传统型业务模式转变为增加具备绿色低碳特点的新兴业务模式。

  上述研究结论对传统企业,尤其是具有高碳排放业务的行业企业有以下几点启示。

  4.2.1 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企业要坚持全面部署、有序推进的原则,以实现绿色化、智能化的生产和管理模式为目标,分阶段逐步推进绿色转型之路。要明确每一阶段的重点任务和具体目标,根据相应的任务和目标确定好每一项工作所对应的责任部门及责任人,以确保规划的切实性和可操作性。

  4.2.2 注重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企业实现绿色转型需要依赖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降低转型成本,实现绿色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双效提升。要运用先进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业务流程,推动传统业务绿色化。同时,通过创新型绿色核心技术开拓新的产品和业务模块,培育新兴业态,使企业焕发新的生机。

  4.2.3 加强绿色转型前期战略研究。要实现绿色转型,企业须做好前期战略研究。首先,要深度分析企业生产流程的绿色转型需求,充分调研客户对绿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梳理企业的生产流程、产品和服务中有哪些已无法适应当前背景下的绿色发展要求,以及无法实现用户的多元化或个性化需求,对相关流程、产品和服务绿色转型的成本和效益进行测算,准确判断需要整改的流程环节、产品和服务。其次,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绿色技术发展的前沿趋势,充分了解当前绿色技术应用现状、产品市场发展情况等相关态势,并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研判所需的绿色生产技术,需要增加的绿色产品和服务等,进而做好设计方案,指导生产流程的改进、再造,或新建生产线等。

  作者简介:傅翠晓,博士,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创新、科技管理等。本文节选自《创新科技》杂志2023年第4期《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企业绿色转型路径研究》一文。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上一篇:百分点集团发布AI决策系统Deep Matrix称AI+大数据是企业决策的进化方向

下一篇:【48812】新坐标:新产品的研制均经过产品设计优化、出产的根本工艺改善等办法完成安全可靠、轻量化、本钱集约等优势